首页

被女王踩射

时间:2025-05-24 07:38:33 作者:庆祝中澳自由贸易协定10周年活动在悉尼举行 浏览量:60947

  悬念揭晓。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8日审议通过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举措,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

  这是一揽子增量政策的重头戏。但不只是6万亿元。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再加上这次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

  同时也明确,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直接安排10万亿元,这条消息迅速刷屏。

  这个10万亿元来得很及时,无论是为了应对短期挑战、实现全年经济目标,还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可能的特朗普2.0冲击,财政发力尤为重要。

  这套化债组合拳,靶向准,作用直接。

  上述政策协同发力,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平均每年消化额从2.86万亿元减为4600亿元,不到原来的六分之一,化债压力大大减轻。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对三里河分析说,此次债务置换规模力度很大,体现了发展中化债和以时间换空间的思路,同时反映出中央化解地方债风险并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心。

  观察此次化债举措,不仅要看力度,还要看思路。

  化债工作思路发生根本转变,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从过去的应急处置向现在的主动化解转变,二是从点状式排雷向整体性除险转变,三是从隐性债、法定债双轨管理向全部债务规范透明管理转变,四是从侧重于防风险向防风险、促发展并重转变。

  力度和思路变化,政策效应立竿见影。

  这解决了地方燃眉之急,缓释当期化债压力,减少利息支出。据财政部估算,五年累计可节约6000亿元左右。

  更为重要的是,这可让地方政府将原本用来化债的资源腾出来,用于促进发展、改善民生,将原本受制于化债压力的政策空间腾出来,更大力度支持投资和消费、科技创新等,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调整。

  罗志恒认为,债务置换也是降低风险的过程,本质是化解风险,也有利于地方政府更好落实减税降费,部分地区乱罚款乱收费等现象将明显缓解,有利于改善营商环境。

  换言之,地方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就能更好促消费、惠民生、稳经济、谋发展。

  三里河注意到,化债组合拳打出后,增量政策并未画上句号。蓝佛安表示,目前正在积极谋划下一步的财政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目前,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已按程序报批,近期即将推出。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等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中。专项债券支持回收闲置存量土地、新增土地储备,以及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方面,财政部正在配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政策细则,推动加快落地。

  那些质疑中国不愿刺激消费的声音忽略了中国促消费的努力,未来中国促消费力度还会加码。

  财政部透露,结合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施更加给力的财政政策,其中就包括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品种和规模。

  这场发布会干货满满,回应了外界期待。增量政策组合拳的接连打出,将助推中国经济轨迹上扬。

  (“三里河”工作室)

【编辑:曹子健】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 山西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持续加码

据介绍,中国的“神舟”飞船每次太空之旅,都会搭载多种农作物种子,目前已进行航天育种搭载实验3000余项,育成主粮审定品种260多个,蔬菜、水果、林草、花卉新品种上百个。

瞭望·第一学习丨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

台湾致理科技大学学者张弘远19日接受《中国时报》采访时表示,公报清楚点出大陆在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面向出现的问题,从相关内容可以看出,中共未来将在财政层面有更多积极作为。面对国际局势变化,中共仍延续过往一贯方针,推动和平发展和对外开放。

义乌海关创新“先查验后装运”监管模式 “集拼仓”出口货值已超千万美元

今年清明节,国铁南宁局在部分车次提供传统小吃青团和两广地区的特色美食桂林米粉、煲仔饭等餐食产品。同时加大列车普惠型餐食供应力度,在担当值乘的列车,每天安排不少于1500份低档价位普惠型冷链盒饭,确保每日普惠型餐食不低于上餐数量的50%。(完)

综合施策确保工业平稳运转

这是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文明对话:今年4月,“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展,约200件文物精品见证了百年间双方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史。

琼州海峡首个商渔船共管联合指挥中心在广东揭牌

郑雁雄指出,科技和新质生产力的共通点是创新。在香港讲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科技+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重要话题。推动特区各界高度重视“科技+新质生产力”,是香港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的精准投放、务实之举。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